盐城

当前选择:盐城

当前位置: 盐城学大教育 > 盐城资讯 > 盐城

神笔圈点找论点
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3-11-05 15:03:57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每年高考阅卷一结束,各种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就充满了人们的视野。一时间,满分作文成了我们效法的榜样,而零分作文的惊人之语也让我们佩服。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局面,我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?其实,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高考满分作文是完美无缺的作文,事实上,满分作文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,那么取得高分的法宝究竟是什么?

 

       事实上,高考作文中的一类卷通常只是在一两个方面显得非常出色,所用材料、结构布局、全文论点和遣词造句这四个方面是衡量作文的四大标准,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又是作文的审题立意,确定自己作文的中心观点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按照作文题目的形式,可以分为:材料作文、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三类,从02年到12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分类如下:

 

02

03

04

05

06

07

08

09

10

11

12

命题作文

 

 

 

 

材料作文

话题作文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,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形式是以“材料+话题”和“材料+命题”两类为主,不管哪种题目类型,都有相应的材料出现。因此可以推断出,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仍然会出现材料,解读材料的含义成为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点。我们提倡对给出的材料进行圈点勾画,首先要用笔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,在寻找出关键点后,还要在试卷中写出中心论点,给自己一个明确的中心。不可以边想边写,漫无边际,造成文章中心的偏差。下面我们共同看下,如何把自己的笔变成神笔,圈点勾画出材料的中心点。

 

       作文的材料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单幅材料和多幅材料,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寓言故事、哲理故事型、热点问题型、对举型、释词型和诗词型。我们首先要把握清楚各种作文材料的特点,做到知己知彼,这样才可以顺利找到材料的中心,从而得出中心论点。我们从最简单的材料形式分类入手,分析单幅材料和多幅材料的特点,把握其解答的方法。

 

[MVC:PAGE]      一、单幅材料

 

       针对单幅材料,我们要关注四个字“抓住题眼”,其实就是查找出材料中的主要字词,顺势探究其中的内涵,从更深的角度去把握材料的要义。

 

      1.抓关键句法——善于抓住关键词语

 

       关键词语往往是“文眼”,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,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。很多学生会认为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关键词,实则不然。

 

      我们首先来看一个绕口令:和尚赏荷在河上,河上荷香和尚赏,荷残荷上和尚怅,和尚怅荷尘缘未了,年依旧赏荷香。

 

       这个绕口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和尚、赏荷和荷香三个词语,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三个词语并不能表明这个绕口令的主旨,只能说明事件。那么这个绕口令的关键词究竟是哪一个呢?“尘缘未了”这四个字告诉我们和尚能够闻到荷香和感觉惆怅的原因,因此是这个绕口令的关键词。所以关键词往往是语段中总结性的话语。

 

        2. 有很多材料中会有比喻或者象征性的东西存在,这时,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通过喻体特征找出本体,本体才是材料的题眼。

 

       我们来看一下材料:半个多世纪前,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:“假使你有两块面包,你得用一片面包换一朵水仙花。”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的。你心中有自己的“水仙花”吗?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时,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、特别舒畅的感觉吗?

 

       在这则材料中, “假使你有两块面包,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”是一个比喻,富有含义。如果我们对这句话进行深入分析,就不难发现面包可以维持身体的需要,因此代表着有一定的物质生活,而水仙花可以让人精神愉悦,是精神生活的代表。接下来思考相关的数量词,为什么“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”?这说明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。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,这说明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,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,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,一定要有精神生活。这样一来,材料的中心又可以分析出来了。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和比喻意的材料都会涉及到人的精神层面。我们要牢牢把握其中精神层面的东西,这样才可以提升作文的立意。

 

       二、多幅材料

 

       多幅材料一般显现形式为松散型的现象列举,且各种现象之间多为并列关系,这种材料形式淡化了作文审题,重点考查材料之间的联系,写作角度广泛。

 

       下面看一则高考题目:根据以下材料,选取一个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(不要写成诗歌)。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,钓到鱼,常常用尺子量一量,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。他们说:“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?”两千多年前,我国孟子曾说过“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。”意思是,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,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。实际上,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。

 

       这段描述看上去是一个材料,实际上是两个材料,一则材料讲述了丹麦人捕鱼的故事,一则材料分析了孟子的名言。分别分析两则材料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立意:1、环保、有长远意识、可持续发展、积累、等待、精细、有法则、不浮躁、有责任感。2、有长远意识、可持续发展积累、等待、不急功近利、古人有远见。

 

      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我们随意写这两个材料中的某一个,那么分数不会高,因为这是一则多幅材料,我们还要找到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,也就是相同点。

相关推荐
热点资讯
热门话题